关于咸安区产业扶贫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民盟咸安区总支 发布时间: 2019-09-04
发布时间::2019-09-04
来源:民盟咸安区总支
【字体:

为了解咸安区产业扶贫发展状况,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区委统战部的工作安排,民盟咸安区总支成立了以杨剑主委为组长的产业扶贫调研组,于8月21日赴大幕乡双垅村、双溪桥镇三桥村、贺胜桥镇黄祠村产业扶贫基地实地开展专题调研,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现状及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扶贫工作现状和亮点

(一)大幕乡双垅村

双垅村是咸安区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7户600人,2015年以来,该村争取产业扶贫资金及客商投资共计1500余万元。2018年,该村达到省定“九有”标准,实现如期脱贫出列。一是发展楠竹加工产业。2015年,该村整合扶贫资金240万元,建设了双垅楠竹加工厂,但由于受近年市场行情影响,导致楠竹产品滞销,经济效益不显著。2017年6月,该村引进浙江安吉竹加工客商,更新竹加工设备,采取“公司+村+农户”的模式运营,该厂投产后年加工楠竹900吨,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不仅解决了销竹难的问题,还带动了10户贫困户务工或分红。同时,针对楠竹加工有60%以上为废弃物,为提高楠竹加工利用率,该村今年争取到省武警和区扶贫资金各150万元,浙江客商投入500万元,共计投入800万元,在楠竹加工厂附近建设环保机制竹炭加工厂,预计可年产量2000吨机制竹炭,增加村级经济收入24万元,带动20个贫困人口就业岗位。二是建设光伏发电项目。2018年,该村争取省武警总队和区级扶贫资金各建设了一座60千瓦发电厂,共计120千瓦,该项目总投入100万元,占地1200平方米,于当。2019年1月4日联网送电,截止到8月份总发电77502度,收入7.33万元,除扣运营成本和各项费用,预计全年收入达10万元。三是引进高山茶叶产业。利用白云山山高环境好的优势,引进咸安区致富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400万元,新发展鄂茶1号500亩,新修拓宽公路1000米,安装一台100KW 的变压器,新建占地360平方米的钢构制茶车间和办公楼。2016年11月从湖北鹏程林特开发公司流转白云山林地1000亩,计划纳入二期开发项目,打造集特色种植、休闲旅游和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该项目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带动贫困户13户务工,并带动村民务工增收。

(二)双溪桥镇三桥村

三桥村是咸安区2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6户424人,截止2018年底尚有3户13人未脱贫。该村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特色种植和养殖等产业,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截止2019年3月底,精准扶贫产业投资近千万元,其中: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900元。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武汉四季腾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00余万元,建成日储10吨蔬菜冷藏保鲜车间一栋,薯尖生产基地600亩,其中大棚430亩,带动该村及周边村湾63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增收脱贫。二是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主动对接广东温氏集团,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筹措资金185万元,建成养殖小区9200平方米,引导40户贫困户参与养鸡增收脱贫。三是扶志扶智,培养20户28名致富能人,成立两个专业合作社。乾元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瓜蒌和药用丝瓜为主导产业,与安徽徽记农业公司签订包销合同,规模已达到500多亩,吸纳贫困户14户为合作社成员的地方龙头企业,借助地方政府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实现每亩3千元以上的收入,每户增收达2万元以上。三桥村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以水产养殖为主导的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的合作社,全村共有10个组共计700多亩的稻田养虾,经过三年的摸索与经验积累,可实现每亩收入4千元以上,带动贫困户20多户。

(三)贺胜桥镇黄祠村

黄祠村是全区2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05户929人,已成功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该村利用荒山荒地的有效资源,积极谋划运作,先后建成了一批产业项目,并不断加强产业的运行和管理。一是花卉苗木基地项目。该项目发展势头良好,由80余亩发展成300余亩,带动贫困户26户,每年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28万余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二是茶叶基地项目。新建茶叶种植基地150余亩,带动贫困户10户,有40余人长期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达4000元左右。三是吊瓜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种植面积110余亩,带动贫困户5户,年收入8000元左右。四是都尔霍姆养殖基地项目。 2016年12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带动贫困户3户3人长期务工,月工资3000元。临时务工收入每年达10万余元。五是大棚蔬菜基地项目。新建钢架大棚25亩,吸纳贫困户5户务工。每户每年务工收入8000余元,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2万元。六是温氏笼养小区项目。依托温氏公司在我村大屋李和万秀村陈旺新征土地300亩,新建养鸡小区,现已在建,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30万元以上。七是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已建成投产运营,预计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二、产业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镇、村产业扶贫专班同志、企业负责人、农户的沟通,调研组认为当前产业扶贫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辐射带动人数有限。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除固定分工,有劳动能力愿意通过产业劳动主动脱贫的人数较少。产业扶贫的固定分红模式,也容易造成贫困户依赖思想,导致通过产业带动务工的贫困人口不多。上述三个村的扶贫产业中,实际带动贫困户就业较好的是双垅村的竹加工厂,带动了约5户贫困户用工,而三桥村投资了几十余万元鸡棚,仅2户贫困户在从事养鸡,其余贫困户均是坐等分红。

二是农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显著。当前产业扶贫项目主要是针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个别项目受制于同质化、技术、质量等各类因素,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压力大,缺乏销路,甚至出现因市场的冲击导致企业半停产半停业。如黄祠村香菇基地项目由原来的简易草棚、年产菇筒8万筒改建成15个钢架大棚、年产菇筒20万筒,但2018年以来,由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存在问题,造成产销不畅,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不但经济效益不显著,还导致产业扶贫贷款的还款出现问题。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还需完善。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通过镇、村两级的努力,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扶贫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部分塘、堰、库、沟渠急需维修改造,产业基地道路由于几年来损坏,现也急需维修。四是产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短缺。当前,扶贫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在项目资金使用上需要层层审批,同时,项目建设还受制于环保、安全生产、土管、林业等多方面限制。真正需要发展扶贫产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本身就不高,特别是发展农业类的扶贫产业,见效周期长,筹措资金也有很大难度。

三、对产业扶贫发展的建议

()加大主体培育,增强带动能力。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聚力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在调研中发现,做得好的扶贫产业,背后往往都有较大的龙头企业在提供强力支撑,如三桥村的养鸡就是以广东温氏集团为依托,不愁惨技术和销路。所以我们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培育产业扶贫带动主体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场地出租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二) 加大扶贫投入,夯实发展根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建立与扶贫产业建设相适应的投入保障体系,切实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村镇水、电、路、渠等设施配套建设,支持产业主体发展加工、物流、休闲旅游等相关配套产业,提升产业增值增收空间。能否尝试将区内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与有发展后劲又亟需资金投入的村进行结对的方式,将先进村的资金引到贫困村,进行联合开发,我出钱你出地,我找技术你出劳力,强弱结合,帮扶发展,抱团发展。

() 加大技术服务,提升科技水平。充实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健全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贫困户提供高效、快捷、易懂的技术服务。我们在黄祠村看到的都尔霍姆养殖基地项目,就是以有机饲料加散养的模式养鸡并销售有机鸡蛋,每枚鸡蛋售价5元且只销往上海等大城市,而每只鸡可产鸡蛋200余枚,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养鸡模式,这就是科技提高的生产力。因此,建议科技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方面的人才服务,动员农村能人和职业农民与贫困户结对子,采取技术托管等方式,助推技术扶贫。

()加大宣传引导,激发扶贫活力。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在全区挖掘树立批自立自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标杆,以及经营主体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模式、先进人物,通过典型带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培养积极进取、勤劳致富的良好品德,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