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山县石门村制约乡村振兴之瓶颈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通山县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 2020-08-08
发布时间::2020-08-08
来源:通山县委统战部
【字体:

一丶通山县石门村的现状与发展瓶颈

石门村位于通山县西北,地处通山、咸安、崇阳三县交界处,是一个集“库区、山区、老区”于一身的贫困村。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湾、846户3824人,贫困户277户940人,于2018年脱贫出列。近日,按照市委“六大”活动要求,在县委统战部的统筹安排下,专题调研组对南林桥镇石门村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等形式,了解石门村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实施之瓶颈,针对制约因素提出分析和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粗放式生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石门村在市县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的帮扶下,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村民粗放式生产方式并未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素质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现代化农业设备、技术和知识难以推广,年轻人务农意愿低,加上投资建设的项目产业点多面广,主导产业不明显,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浪费。过去石门村是犄角旮旯、交通不便,没有人愿意投资开发。这几年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少,有火龙果基地、太空莲基地、香榧基地等8个种植基地,有黑山猪养殖场、孔雀养殖基地、鸵鸟养殖基地等3个养殖基地,有1个光伏电站。2019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万元。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从发展空间上看,石门村总体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6亩,3824人的大村靠农业吃饭不是长远之计。从产业类别人看,13个项目中种植、养殖类多达12种,种类繁多、点多面散,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可持续性不够强。从建设经营主体来看,有企业自主建设的、有村民自身出资的,有村集体筹资建设的,有对口单位帮扶的,主体较多。从产业特色看,主导产业不够明显,产业特色不够突出,功能分区不够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统筹谋划不够,品牌效应发挥不够。

(二)城乡差距大,人才流失严重

2019年通山县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654元,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06元,收入比为2.71:1,这仅仅是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城乡差距也使农户间形成分化,一是家庭经济较好的村民进入城镇买房居住,为子女和老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这类人口占全村的50%;二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老人儿童留守,逐渐进城,这类人口占全村的30%;三是经济条件比较差而又缺乏进城能力的只能全家留守农村,靠农业收入来维持基本的温饱,这类人口占全村的20%。深植于经济基础上的生活行为区隔化在石门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青壮年劳动力和精英人才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条件,选择留在城镇工作、生活,乡村建设缺乏人才支持,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基础设施底子薄,承载能力有限

石门村的建设起步晚,虽然这几年实施了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塘堰整修、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危旧房改造等工程,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底子比较薄,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一是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楚王山生态旅游公路仅仅只修到7组,12组、13组、14组等村组的道路仍破败不堪,亟待拓宽整修。同时,前往杭瑞高速南林桥出口、刘家桥等方向的道路旅游大巴、自驾车通行不畅,便利游客的道路没有完全打通,没有形成路网循环。二是在饮水安全方面,饮水用水源主要靠山泉水,干旱年份容易造成饮水紧张,其中有部分水源水质较差、缺乏净化设备,饮水保障没有彻底解决。三是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手机通信信号覆盖不够全面,山口水库至楚王山段、山里头至清档村段等区域手机网络无信号,缺乏公共域WIFI等设施,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及乡村旅游景区打造。

(四)“红线卡脖子”,发展空间受限

据统计,石门村士地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907亩(其中水田面积1611亩、旱地1296亩),林地面积15000亩。地形为两山夹一谷,森林覆盖率达55.56%,耕地面积仅占10.77%,由于历史原因耕地多为基本农田,甚至连山坡地都是基本农田,可用存量建设用地比较有限,不利于土地开发利用,许多好的项目无法落地,对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造成一定影响。

二、给予石门村乡村振兴实施之瓶颈的对策建议

十九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纲要。这不仅意味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其中包括农业等产业的振兴、科教文卫事业的振兴、乡村治理的振兴、乡村文化的振兴,同时还要为乡村居民创造宜居优美的环境。

(一)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道:“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土地是农民获得收入的基本途径,是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保障,更是一份情感寄托。可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事关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点。当下乡村土地改革主要围绕“三块地”展开:农业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一方面,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强调国家所有基础上,保持稳定且长久的土地承包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举措无疑为农民群众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吃了一颗“定心丸”,保持现有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助于激发农业的内生力和农民群体对于耕地的积极性,探索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探索合作经营方式盘活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要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各类集体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优化配置,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种植专业户流转,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二)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就很难搞好经济,缺乏物质基础的乡村就像无源之水,乡村振兴也就只是空谈。只有产业振兴,才能拓展农民增收富裕之路。因此,要大力推动以现代高效优质的绿色农业为核心,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的产业链模式。探索生态振兴的致富兴村产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方面,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三产融合”其实就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并提升种植业、水产业的附加值,完善种养殖、加工、销售的利益链。各乡村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资源培育特色产业,依托自身资源、文化等打造优势产业,形成“科技+主导农业+优势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创造机遇,实现生产、深加工、服务的融合,加强家家户户与现代农业体系的连接,全面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挖掘新产业、打开新思路、创造新模式,如以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业深加工、特色文化小镇等等吸引人力和财力。同时,还要以健全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补贴的效能,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为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亮绿灯”。另一方面,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振兴之路。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机制体制创新,形成现代农业的环保理念,加强监测平台建设,从源头管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防止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农作物、土地及水资源;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通过科技变废为宝,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提供更加绿色无污染的农业产品。

(三)健全科学的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关于基层自治提出“治理有效”,从民主管理到治理有效,乡村基层自治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引导村民直接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通过有效治理切实为乡村居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乡村的发展和命运与国家建设休戚与共。 一方面,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振兴基层组织。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组织管理队伍,一改以往宗族化、利益化的选拔方式,充分引进人才并挖掘新乡贤等更有能力的群体。探索适合本村本地区的乡村治理模式,确保乡村基层组织充满活力,激发内生力。走出一条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基层乡村治理道路。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健全议事、村务公开和村民监督制度;加强法制宣传建设,加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引导村民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挥村规民约的监督引导、教育和约束作用,开设文明乡风、伦理道德讲堂,移风易俗,形成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良好的乡村精神,传承农耕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人民对美好生活和良好生活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完善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创造宜居环境,不断提高乡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一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软实力”。当前,乡村照明设施、道路等设施不完善,健身娱乐设施缺乏,精神文化空虚,医疗、教育水平落后,这些也都是影响乡村居民单向流动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供给结构,促进量和质的双重提高,推动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融合,例如建设健身广场、组织娱乐活动、乡村图书馆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配套设施,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措施。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严格教师选拔制度,同时加大乡村教师补贴力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乡村学生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与城镇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因病返贫现象在乡村地区依然很突出,乡村医疗条件落后,小病拖、大病去大医院看不起,基本的生命健康难以保障。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制度,解决乡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分级医疗对接制度,与城镇高水平的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小病乡村治疗,大病快速通道”的医疗模式。同时完善更多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报销比例,让农民群众“看得起病”。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乡村地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必须强调农村、农业、农民的基础地位。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关键的任务也在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挖掘农村潜力和强大后劲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乡村和城镇整体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化同步更要着眼于乡村地区,城乡融合形成良性互动,补齐农村农业的短板,与城镇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 我相信石门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扶持下,在全体村民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乡村振兴。(通山县新联会阮长兴、阮建波)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