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来源: 农工党咸宁市委会机关 发布时间: 2020-12-10
发布时间::2020-12-10
来源:农工党咸宁市委会机关
【字体:

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重要指示。2018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式颁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全面地阐述。

从地理区位上来讲,鄂南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距武汉南80公里,是湖北省的南大门,境内辖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值得注意的是,鄂南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与湖南、江西两省接壤,是武汉、长沙、南昌金三角中的中心。地貌特征上,鄂南地区多山,属丘陵地带。由于鄂南如此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地貌特征,因此地缘上的军事战略优势突出,特别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光辉历程中,前赴后继的革命先驱们在鄂南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此地蕴藏着非常厚重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这些文化遗产资源是鄂南地区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充分保护好利用好这些遗产资源,探索其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充分彰显、发挥其当代价值,不仅对革命文化遗产资源本身是一种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传承,更是对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整体蕴藏状况及优势

鄂南地区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特别是遗留下来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相当可观,不仅数量多、类别丰富,而且在历史跨度上还具有连贯性。其分布范围也非常广泛,遍布于整个鄂南地区。一些遗产资源还闻名遐迩,享有盛誉。

(一)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具有历史连贯性

从数量上来讲,在经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相关数据显示,鄂南约有革命遗址123处,其他遗址4处。其中,尚待发现的还不包含在内。这些遗产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丰富,包括近代革命战争遗址、武装斗争指挥部旧址、党政军机关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红色名人旧居等。此外,从历史跨度上来讲,有大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基本跨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显然具有历史延续性。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所具备的以上几点基本特征,非常独特,不可多得,也不可再生和复制。

通过对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摸排,下面略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处遗产资源来对上述情况予以说明。

例如,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遗址。这一遗址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汀泗桥镇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地处湘鄂走廊山水之交的过渡地带,西南北三面环水,东面峻岭横亘,此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不胜收。94年前,国民革命军与北洋军阀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汀泗桥从此名扬天下。1927 年的一场汀泗桥战役,持续时间虽仅有22.5小时,却俘虏了敌军官佐157人,士兵2296人,还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国民革命军一鼓作气,相继攻下了咸宁、贺胜桥等地,击溃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部队,为后来北伐军10月10日成功攻占武昌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革命军及当地群众将在这场恶战中牺牲的134名将士的遗骨就地掩埋。1929年10月,国民政府当局在汀泗桥西山为牺牲烈士修建了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纪念亭。当时,胡汉民为纪念碑题写碑名:“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1948年后,汀泗桥战役遗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得到了修缮保护,并有专人看护。1988年1月1日,国务院将此处定为“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在这里树立了一块大型的纪念碑,碑上由叶剑英元帅亲自题字“北伐先锋”,以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历史上的汀泗桥战役已永载史册,也写进了各级学校的历史教科书,纪念馆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此纪念者还比较多。

例如,通山秋暴委员会遗址。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境内青山环抱,绿水长流。通山不仅气候适宜,自然风光独特,而且人文气息相当浓厚。1925年6月,通山县镇南中学党支部成立,这是整个鄂南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1926年4月,中共武昌地委批准成立了中共通山县特别支部,全县陆续成立了9个党小组。通山县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20日,在中共通山县委的统一领导下,通城、崇阳两县农民自卫军揭竿而起,一举成功占领了县城,还成立了有建制的通崇农民自卫军及通城县劳农政府,这一幕即为鄂南秋收起义的开端。31日,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成立了。1992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例如,赤壁鄂南秋暴指挥部遗址。赤壁地处鄂南边陲,扼萧湘咽喉,为“湖北南大门”,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爆发于此,可见此处军事战略地位显著。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赤壁设中共特委,领导了鄂南秋收暴动。当年暴动指挥部的遗址就在赤壁的赤马港办事处莲花塘村石家。当时,这一地区的党组织掌握着超万人的工农武装,还储备了二百多支枪,因在此处率先发动武装暴动对全省暴动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此处断绝交通邮电来牵制敌人兵力,以对湘赣边界的暴动起到支援和配合的效果。1927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兼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和省农委主任任旭到蒲圻检查农民暴动的筹备情况,当时鄂南特委成员和鄂南六县党的负责人会议,就是在莲花塘石家召开的。而且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研究决定了秋收暴动的有关事项。随后,蒲圻、咸宁、通山、崇阳等县的农民协会会员骨干在鄂南特委领导下,组织成立了通崇农民革命军。同时,各地的土枪队、梭镖队、侦察队、交通队等农民革命武装也组建起来了。9月6日,罗亦农再次来到莲花塘石家展开秘密会议,确定9月10日为暴动的具体时间。因此,蒲圻莲花塘石家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武装斗争指挥部旧址,是鄂南重要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组成部分。.

例如,通山山口铺湘鄂赣党政军机关旧址。通山县地处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广人稀、山脉纵横。南有幕阜山,北有大幕山,洞穴密集,东有富水河,中部丘陵、盆地交错,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是鄂南特委、鄂东南道委、红三师、红五军、红八军、红十二军、红十六军、红十七军、红三军团的战略区和根据地。先后在此开展过革命工作,领导过武装斗争的中共干部有彭德怀、王震、王首道、李灿、黄公略、滕代远、何长工、程子华、傅秋涛、萧克、江渭清等等。通山留存下了大量的近代革命遗址,有圣庙、冷水坪、楚王山、九宫山、太平山、黄沙铺、泥谭家祠堂、排楼、钟家畈、隐水黄石洞、山口铺等。特别是位于通山县大路乡北部的山口铺这个地方,曾是湘鄂赣边区党政军机关驻地和山口铺战役旧址。1945年5月6日,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在通山县山口铺召开了,此次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湘鄂赣边区委员会、湘鄂赣军区和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和3个军分区,以全面领平江、浏阳、湘阴、岳阳、临湘、通城、通山、嘉鱼、蒲圻、崇阳、大冶、鄂城、咸宁等地的革命斗争。肖克将军曾在回忆中表示,在红军最艰难的时代,通山人民自己吃薯丝、野菜,却把粮食、食盐省下给红军吃,他表示,老苏区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崇阳金塘陈寿昌烈士陵园。陈寿昌烈士陵园位于崇阳县。崇阳北靠武汉,南临长沙,东至九江,西通岳阳,被誉为“天城”。崇阳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区位交通便利,属于长江经济开发带。这里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罗荣桓、王震曾都在这里留下革命的足迹。1934年11月,陈寿昌在此英勇牺牲,长眠在崇阳的崇山峻岭之中。陈寿昌烈士陵园位于崇阳县南约50公里的金塘镇和河坪村后山的担水坪,这里满目苍翠、群山环抱。陈寿昌于1934年11月在河坪村牺牲。陈寿昌牺牲后的次年2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在他牺牲的崇阳、通城边界建立寿昌县,以志纪念。

例如,钱亦石旧居。钱亦石是咸宁人,生于咸宁书香之家。1924年,董必武、陈潭秋介绍钱亦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1926时,还曾出席了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32年,在中共党组织的联络下,他被聘为上海政法学院和暨南大学教授,此间还与周扬、阳翰笙、夏衍一起从事上海文艺界的秘密党组织工作。1936-1937年, 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 钱亦石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担任第八集团军服务队少将队长,1938年,年仅49岁的钱亦石病逝于上海。钱亦石病逝后,武汉各界在汉口.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敬送挽联,痛惜“哲人其萎”,深表哀悼。钱亦石故居就坐落在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钱家庄,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述所列举的几处鄂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详情,几乎可以全面地展现出这些遗产资源所具备的上述相关特征。

(二)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分布范围广,多数分布于山区

鄂南地区地广人稀,山脉纵横,军事战略优势突出。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光辉历程中,革命先辈们在鄂南地区的广阔山川留下了的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分布广泛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就蕴藏在这片土地上交错纵横的山川之间。

例如,汀泗桥北伐战争遗址位于咸宁市汀泗桥火车站北面约500米的京广铁路西侧山头上。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旧址位于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南门社区圣庙小区圣庙巷6号(包括彭德怀旧居、红3军团前委扩大会议旧址)。通山山口铺湘鄂赣党政军机关旧址所在地山口铺则位于通山县大路乡北部。陈寿昌烈士陵园位于崇阳县南约50公里的金塘

镇河坪村后山的担水坪。钱亦石故居坐落在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钱家庄……可见,咸宁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在其所辖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很明显,大多数革命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于深山老林之中,因此交通不太便利。

例如,通城县与湖南、江西接壤,境内许多的山头、村庄曾经都是抗日战争的战场,主要因为通城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军事上,这里是湖北南部的重要要塞,是阻隔日军南北侵犯的一道天然屏障,是武汉会战的南面堡垒,亦是长沙会战的北部要塞。如今,在通城发现了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抗战遗迹。有黄龙山天岳关峰顶上的抗日无名英雄纪念墓园、苦竹岭上抗战时期留下的摩崖石刻、鸡笼山下的两个抗战时期的石碑和一座大型的烈士坟墓等等。1987年,天岳关无名英雄纪念墓园经修缮后更名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此处2002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城县的这些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基本上深藏于通城县的偏远山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

总体上,鄂南地区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面是比较广泛的,但基本上都分布于山区村寨之中,交通不太便利。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所走访到的大多数近代革命文化遗迹,基本都离不开步行,花费了很多精力和体力。

(三)部分近代革命文化遗迹景观享有盛名

鄂南地区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储量丰富、分布广泛,而且部分近代革命文化遗迹景观还享有盛名。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目前正开发和利用中的近代革命文化遗迹景观整体基本面还算良好,某些革命文化遗迹景观的规划较具前瞻性,景观设计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尽量彰显了遗迹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景观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地方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

例如,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汀泗桥战役是整个北伐过程中最激烈、最重要的一场恶战。该遗址包括纪念碑、汀泗桥之战陈列馆、烈士亭、北洋军阀吴佩孚在汀泗桥桥头修筑的碉堡遗址、叶挺独立团曾驻扎过的竹场街营部连部旧址、叶挺指挥所等处。这一历史文化景观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这一革命历史文化遗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了对这一资源的较好保护,也使它的当代价值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必要的彰显和发挥。每年到这里纪念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北伐汀泗桥战役名垂青史,早已写进了历史教科书,无人不知。

例如,通山冷水坪在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是湘鄂赣省委、省军区、鄂东南道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是湘鄂赣边区革命的指挥部,同时是修水、武宁、崇阳和通山四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这里曾先后出版了《红旗》、《列宁小报》、《战斗报》、《党声》等刊物。曾有30多万人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原鄂东南兵工厂遗址、三宝殿红军总医院遗址、余家巷红军被服厂遗址、鄂东南道委机关旧址等就在此村。此处现已开发成为了红色文化景观,供人们纪念参观。例如,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旧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钱亦石故居也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这里不一一枚举。

二、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

如何对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事实上,目前相关问题有很多方面还处在探索尝试阶段,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鄂南地区的情况而言,这些问题有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则根据区域和现实情况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咸宁地区而言,大体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短板。

(一)对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及利用意识不够

课题组在调查摸排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和民众的关注,还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被挖掘出来。还有很大一部分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应有的资源价值没有发挥出来。除了北伐汀四桥战役遗址、钱亦石故居这样著名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和比较充分的利用外,接近百分之六十五的遗址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多或少存在保护不到位,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

例如,北伐军进入咸宁之前,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便先行来到了咸宁境内,他是1926年8月28日晚上到达崇阳的,29日晚上就来到了蒲圻,并参与了贺胜桥战斗的指挥,如果把邓演达在咸宁活动的这些重要史迹考证清楚,并对这些历史遗迹予以保护和利用的话,-方面这对于研究中国农工民主党早期历史意义重大,因为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另一方面,对提高鄂南革命文化的知名度也大有裨益。

例如,红17军的诞生地就是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和尚坪。1933年,当时为了保卫和发展苏区,中共鄂东南道委在.通山兰田村召开了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和第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即兰田会议。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在此成立,一万

余人参加了当时的成立大会。这在当时是个相当重大的历史事件。可惜,如今我们再到此处,放眼望去,这里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连一块碑、牌都没有,后人很难联想到这里曾经有这么多的红军生活过,也无法知晓这里曾发生过什么,这段历史在这里已经没有了空间的印记,此处应该尽快实行抢救性保护。

类似的案例还有一些,就不一一赘述。

总体上,正是因为鄂南地区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数量较多,而且分布广泛,加上那些遗产资源大多数分布在山区,位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村寨,交通不便,大多是多杂散的状况。基本上,在一百多处红色文化遗迹中,大约只有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五的遗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其中只有22处已被列入国家级和市、县级爱国主义育基地,还有一大部分既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也没有得到必要的开发,当然更谈不上合理利用了。对一些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程度显然是有所欠缺的,有些基本上甚至没什么特别的保护。可见,对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认识还不充分,缺乏长远眼光。

例如,对天岳关及天岳关无名英雄墓的保护、开发、利用力度也十分有限,宣传也不够充分。还有一些即使是被保护和利用起来的烈士墓和烈士陵园也往往只是在重大纪念日或节假日会有人前去瞻仰参观,平时并没有什么人去。更何况是一些未被保护利用起来的资源,要么是缺乏保护而损毁严重、遗迹难寻,要么是宣传不到位,没有知名度而无人问津。

总体来说,目前对咸宁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还存在疏漏,挖掘并不充分,在对其加以必要地保护和充分地利用等方面的意识仍然有些淡薄,人们对此类地区资源的资源价值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有待提升。

(二)对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及利用技术相对落后

在实地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技术还比较传统和老旧,这方面相比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目前主要的保护手段就是在基本维持原貌的基础上对坏损部分进行一般的修修补补,然后将其围建起来,挂上牌子,有的还聘请了专人日常看护。可是,自然损耗不可逆地在逐年累加,这样反反复复的修补工作不可能解决长久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现代新技术手段,制定详细周密的规划并形成长效保护机制。例如,对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的保护和开发相对来说是比较好一点的,但其运用的手段和技术也还是比较传统和陈旧的,基本上停留在80、90年代的技术水平上,缺乏对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与植入。由于受到技术的局限,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彰显很有限,传播的实际效用自然也没法提升。

相比国内外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区,他们新修建的和改造翻修的一些纪念馆、博物馆里,对文物的挖掘、保护、利用方面已不仅仅是停留在传统手段和技术层面上的了,尽管他们并没有放弃传统的技术手段,但更多的是充分借鉴、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近年流行的虛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主要是这种技术更能有效地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遗产充分展示出来,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感觉到似乎回到了真实的历史现场,有较强的历史代入感,从而更能烘托现场气氛。因此,在情感上亦能使人更受感染,从而获得较好的参观体验。不难发现,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这些场馆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大,参观者兴趣更浓,精神收获更丰腴。总体上会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资借鉴。

(三)对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彰显不充分

文化内涵是近代革命文化遗产的内在灵魂和精神,近代革命文化遗产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调研中发现,在现有基础上,随着相关科领域科研新成果的取得以及技术的发展进步,对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丰富内涵的挖掘和彰显还有进- -步深入的空间和余地。

例如,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目前对其文化内涵的定位主要是围绕汀泗桥战役展开,内涵上缺乏对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尽管突出了关键点,但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和孤立,一般参观者很难在参观纪念这一遗址纪念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全景式的汀泗桥战役的历史全貌,不易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汀泗桥战役的历史影响,从而对这一历史遗迹的价值难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式地看一看就结束了,没有留下什么,也带不走什么。如果在纵向层面和横向层面将其内涵予以深挖,并以合适的形式彰显出来,那么,人们将会获得更多,这一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命力也会更强劲。

还原历史原貌,把参观者带入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使他们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变成历史的主角,模拟体会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身处其中地去认识和理解真正的历史,这应该是当今我们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中所应考虑到的最主要问题,当然也应该是文化遗产资源所必须承载的重要功能。革命文化遗产应该更好地串联起人们对特定历史时代的宏观和微观的历史记忆,不能使参观者在参观完之后,其相关的历史记忆仍是碎片化的。

此外,还有一些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处于被忽略的处境,还没有将其挖掘出来。有些则是没有得到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目前还处于原生状态。对此,前文已有所列举。对于这样一些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应在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科学地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选择性地建成革命文化主题景观,让它的文化内涵借助景观的外壳彰显出来、传播出去。

(四)对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手段单一且宣传力度不够

俗语讲,好酒也怕巷子深,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如何擦亮这张名片,除了内涵建设以外,加大对资源的宣传推广亦是非常重要的。总体上,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近年鄂南地区的部分革命文化遗产资源还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宣传和推广,一定范围内的知名度也有所提升,游客流量年均量比较稳定,宣传还是取得了一定实效。比如通城的红色小镇就是一个案例。可是,还有较大一部分宣传力度却是不够的,其中不乏还包括一些颇负盛名的景观,比如北伐汀泗桥战争遗址、王世杰故居、钱亦石故居等等,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咸宁本地人,或是外省来此求学的大学生中,也有一些人对这些重要的革命文化遗产少有耳闻,也没有实地参观过,因此对其并不熟悉。

另外,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也比较单调和传统,使用最多的宣传方式就是找代言人打广告,或者是制作短视频宣传片,再就是在马路上悬挂广告标语等等,当然,采用这种方式宣传的优点是直接、明了、及时快捷,不足之处就是宣传成本比较高,宣传也比较容易过时,实效期较短,过了宣传期,人们就又渐渐淡忘了。

因此,在宣传推广方面,还应该着眼长远进行计议与谋.划,采用传统宣传手段与现代宣传技术相结合,时效性宣传与长效性宣传相结合,主渠道宣传与多渠道宣传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和策略,将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知名度做起来。

三、推进鄂南乡村振兴战略与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及利用融合发展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针对鄂南地区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要展开深入地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以期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乘时代之东风,探索乡村振兴与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融合发展的新渠道,最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达到互促与共贏的目的。

(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高度重视近代革命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与作用

早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即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国务院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鄂南地区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是该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该地区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极其宝贵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鄂南地区的广“大乡村是该地区绝大多数近代革命文化遗产得以承载的空间范畴。

大家都清楚,乡村振兴中,内生动力是最根本、最持久、最大的动力源泉,是激发乡村活力的第一要素。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充分挖掘乡村所蕴藏着的各种资源,并结合时代需求和地域特色将这些资源有效激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其当下价值和时代效益,使乡村振兴爆发出磅礴的内生动力,从而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鄂南地区的广大乡村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这类资源不仅储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具有历史连贯性,而且部分资源名气大,可谓声名远播,这样的资源条件和资源基础相当难得,可以说是地方乡村的一个独特优势。鉴于此,当前和未来更有效地保护好、利用好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使其资源价值与优势在推动实现鄂南乡村振兴战略中得以全面、充分地激活与彰显,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在唤醒与激发鄂南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如果这一动力得以成功有效地激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实现鄂南乡村振兴战略。从另一个维度来考量,只有最终现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更好地、更持久地使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下,应加大对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要把对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纳入地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部署体系当中,纳入脱贫攻坚战当中,制定科学有序的发展规划,加大对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开发、保护及利用力度。

那么,要落实上述规划设计,必须在具体举措上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有专业人才支撑。在人才方面,可以借力地方高校人才优势,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智库的作用,发挥专门人才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使他们加入到对地区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的队伍中来,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应。例如,湖北科技学院是位于咸宁市的一所省属地方综合性高等院校,如果能够依托湖北科技学院的人才优势,想必这方面一定能有所作为和突破。尤其是湖北科技学院不仅有相关方面的历史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传统专业,还有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近年来在地方史研究领域的成果显著;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尤其近年来在地方文化领域的研究中硕果不断,特别是取得了地方文化研究方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则在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创意传播方面优势显著。如果将这几个专业的优秀人才科学合理地吸纳聚集起来,在深度挖掘、保护、利用地区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中将定会有新的作为。因此,借力湖北科技学院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做到校地融合发展,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对鄂南地区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

其次,是要有新技术加持。在技术方面,以往运用传统的理念和技术对革命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开发的力度是有限的,利用程度不高。在如何更为有效地实现对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迹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多走出去看看,多借鉴外地一些先进的做法,吸收一些新理念,同时运用一些新技术。比如很多地方目前采用的虛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也称“灵境技术”,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一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借助必要的装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它可以是某一现实世界的再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世界。通过植入这样的新技术手段,可以更加有效地挖掘、保护、利用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激活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资源价值和资源优势。此外,在纪念场馆的建造、维护方面也要引进现代新技术,使其更能满足与符合大众对相关服务的心理期望,特别是厕所的建造和相关的服务必须跟上时代的需求和民众的要求。再就是对场馆志愿服务者、现场讲解员的基本文化素质要求和相关专业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合理的、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发展空间。这样不仅可以使本地区此类文化遗产资源得到长效的保护、利用,还可以推动鄂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为地区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可以帮助一部分人脱离贫困,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例如,通城县的“红色小镇”建设项目,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目前做得比较好。通过规划建设红色小镇项目,把黄袍山地区的革命文化遗迹资源进行整体有序的开发、利用,并通过建立纪念馆的形式将这些资源有效地保护起来。通城红色小镇是鄂南地区建成的重要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通过建成红色小镇,周边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道路宽敞畅通,路面始终洁净如新,道路两旁绿化带整齐划一,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好感,加上乡村空气新鲜、人口稀疏、车流量小,真是一个周末游的好去处。城乡往来的人群渐渐多了起来,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各种联系,更重要的是把这些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盘活了。随着沿路往来人流量的增长,周边乡村的个体经济也被带动起来,有经营当地土特产的、有经营私房菜餐馆的,有售卖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的,还有经营民宿的等等,个体经营的品类比较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很具吸引力。此外,由于个体商户懂得薄利多销的经营之道,加上经营的产品品质优良,村里人为人踏实勤勉,他们的经营行为往往会受到游客的各种好评,甚至游客还会留下老板的联系方式,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将经营行为从线下扩展到线上。这样,不仅给该地做了免费的广告宣传,带动了当地消费,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信息沟通,改变了此地过去城乡之间联系疏松的局面,这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还将会产生持续性的良性影响。

(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应探索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融通互促的新渠道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已定,但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呢?其中有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二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三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鉴于此,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与是可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那么,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找、探索两者融通互促的新渠道。

第一,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在遵循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在课题研究的实地考察调研中得到了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凡是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得好、利用得好的乡村,其整体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更加贴近“美丽乡村”标准,乡村不是脏、乱、差,而是风景秀丽、整洁宜人,特别是乡村道路平坦顺通,乡村整体上充满生机活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因此,应当把乡村环境治理工程与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推动,良性循环,而乡村环境治理工程是实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这两者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不失为一条融通互促的新渠道。

第二,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在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实现乡村文化兴盛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是乡村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资源。一个乡村,如果富含此类资源,将会从整体上大大提升其文化品位,乡村甚至会借此而闻名遐迩,例如,汀泗桥、冷水坪、山口铺等等就是如此。乡村将自身蕴藏的近代革命文化传统很好地传承下去,并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有利于乡村形成良好的乡风民俗,使其在历史上形成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而且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乡村文化兴盛。因此,把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乡村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纳入推动实现乡村文化兴盛的真题规划中,实现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亦不失为一条融通互促的新渠道。

第三,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在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当乡村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保护、利用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解决乡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例如,一些纪念馆的解说员,就是当地农村青年稍加培训后在担此职责,还有保洁员、维修工、门卫等一些工作,基本上也都是当地村民包揽了。此外,随着城乡互动的展开,当地村民还可以销售一些自家的农产品,或者开办土家菜餐馆,办民宿等等,这当然不失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因此,把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乡村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纳入中国特色的乡村减贫战中,实现两者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不失为一条融通互促的新渠道。

第四,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还需要尝试多渠道引进资金,除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外,还可以尝试通过招商引资,更多地筹集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其中,多渠道多途径进行融资,才能保证必须的资金投入,从而突破在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中长期存在的资金不足的瓶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将很可能会有特色项目和专项资金的注入,因此要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用于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实现项目资金与挖掘、保护、利用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循环,不失为一条融通互促的新渠道。

最后,我们当然可以把对地区近代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融入到乡村大旅游业中去,进行旅游资源的大整合,让其成为乡村旅游业的一部分,使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更多挖掘、更好保护、更有效利用,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可以推动互联网+近代革命文化+产品的一体化模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并借助互联网平台,使之与受众连接。在这一思路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宣传创意,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因此,总体上,在探索近代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融通互助的新渠道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可以尝试将近代革命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整体衔接与融合。

结语

要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点在于要抓准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以来,中国的广大乡村积淀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近代革命时期的文化遗产和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是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充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抓准和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对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在当前鄂南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与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在关联,科学评估和充分挖掘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资源价值与资源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总体上,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具有历史连贯性,部分还颇负盛名,资源价值和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在挖掘、保护、利用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各界对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利用意识不强;对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技术落后;对资源知名度的宣传力度不大;对资源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深等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还需更加科学有效地践行和推进鄂南乡村振兴战略与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两者的融合发展,还需进一步摸索与开辟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有利于推动实现鄂南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更好保护利用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互利双赢的新渠道。在此基础上,以最终推动实现鄂南近代革命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性挖掘与长期有效地保护及利用,以最终推动实现新时代鄂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奋斗目标。(湖北科技学院总支 陈红)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