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统战工作主要指县和县级以下以及高校、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统战工作。县级统战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基础,本课题着重突出县级统战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重”在哪里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基层特别是县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产业集聚能力日益增强,人才聚集态势不断强化,社会矛盾集聚更为明显,基层统战工作在服务中心中的作用大大提升,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在整个统战工作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1.县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基层统战工作作用发挥舞台更加广阔。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主要发挥三方面优势:一是联系广泛优势,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港澳台海外人士,为地方发展引进资金、技术、项目。二是协调关系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优化发展环境,使他们安心发展、稳定发展。三是人才智力优势,发挥党外专家学者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可以说,基层统战工作已经成为基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社会矛盾纠纷燃点增多,基层统战工作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政策的刺激下,县域城镇人口可能急剧增长,社会结构将剧烈变动,从而带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调整必然引发利益纠纷和矛盾,思想观念变化必然伴随文化碰撞和冲突。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相对传统、封闭,文化包容度低、交融难度大,文化方面的冲突极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小地方”的矛盾纠纷将不再是“茶杯里的风暴”,更易引发“蝴蝶效应”。基层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统一战线密切相关。可以说,基层统战工作是维护和谐稳定的“减压阀”。
3.政治参与热情提高,基层统战工作政治引导作用更加突出。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推进,基层群众民主意识增强、政治诉求增多,县级统战工作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任务不断加重。搞好县域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加强基层民主监督,都要求统一战线加强政治引导。可以说,基层民主政治愈发展,就越需要统一战线;基层民主愈充分,就越要依靠统战工作。
4.经济社会发展重心下移,基层统战工作基础地位更加凸显。新世纪以来,社会重心整体下移迅速,统一战线也从大中城市向县乡延伸,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拓展,从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社会领域覆盖,基层统战工作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是县域统战成员持续增加,要求基层统战工作发挥更大作用。二是统战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大量出现,要求基层统战工作不断创新方法手段。三是基层是整个信息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防止突发性事件爆发和蔓延,关键要强化基层统战工作的作用。可以说,基层统战工作在整个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已经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弱”在哪里
长期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基层统战力量不断加强,工作渐趋活跃。但总体看,基层统战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很多地方仍然处于“冷”、“弱”、“散”状态。
1.重要但不重视。基层统战工作从客观上讲越来越“重”,但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引起党政领导主观上足够的“视”。一些地方基层统战工作在党政领导那里排不上队、挂不上号,在党委工作中摆不上桌面、打不开局面,党政领导忽视,社会公众漠视,统战干部自我轻视。原因主要有:一是统战工作以上层为重点,基层统战工作虽有基础地位,但未被当做基础来抓;二是有的党政领导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驱动下,对统战工作考核不到位,满足于不出问题、不出乱子,认为做统战出不了大成绩、不做统战出不了大问题、做不做统战无关“乌纱帽”;三是统战工作是做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与普通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关联度不高,社会公众对统战工作不关心、不了解;四是部分基层统战部门作用发挥不充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往往扮演“敲边鼓”角色。
2.有机制但协调难。多头管理,部门设置五花八门;各自为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协调无序,牵头协调主要靠私人关系、个人魅力。原因主要有:一是领导体制不顺,一些地方推动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规定落实不力,有的统战部长甚至不是党委常委,协调工作底气不足、腰杆不硬;二是统战部和统战系统有关单位工作交叉,职责界定不清;三是牵头协调机制难起作用,存在“牵不起来、调不下去”的问题;四是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牵头协调无法形成有效制约。
3.心有余但力不足。基层统战工作力量薄弱,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在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往往是“精卫填海”。人员编制总体偏少,内设机构不健全,工作网络不完善,特别是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官多兵少”现象相当普遍,人称“满天月亮一颗星,满屋将军一个兵”。
4.履职但不到位。一些基层统战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干事不如不干事”态度,工作不在状态。一是职能缺位。围绕中心不积极主动,维护稳定得过且过,既少与党外人士交朋友,也不到基层了解情况;二是职能错位。有些统战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上,成了第二“招商部”、“拆迁局”;三是职能移位。有的地方统战部“安排人事”等职能被“瓜分”。
5.有政策但难落实。长期以来,一些关于加强基层统战工作的政策举措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一是有些政策过于原则,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大多数地方也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要求;二是一些地方对政策采取“选择性落实”,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放一边,对有些工作不看政策而看谁强势;三是落实的创造性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不积极主动实践,坐等中央发文;四是督查落实缺失。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统战工作“策”在哪里
当前,基层统战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应以强化功能、发挥作用为目标,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重点,突出领导体制这个核心问题,突出职能定位这个基本前提,突出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保障,坚持立足实际、体现特色,上下联动、共同努力,逐步转变基层统战工作薄弱状况。
1.提高思想认识,让基层统战工作“重”起来。着力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考核到位,把统战工作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在百分制考核中一般应占5分左右,最低不少于2分;二是培训到位,培训重点是党政领导干部,关键是把统战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重要教学内容;三是宣传到位,建立健全宣传部门和统战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要统战活动新闻发布制度,及时报道统一战线重要工作。在宣传内容上要注意“去神秘化”、“去专业化”,变“自唱自听”为“共同欣赏”,变“曲高和寡”为“雅俗共赏”。
2.实行归口管理,让基层统战工作“顺”起来。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细化中央有关规定,继续大力推动县级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体制;二是探索建立“多个部门、交叉任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的基层统战工作牵头协调机制。多个部门,是指统战工作相关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保障、执法资格等方面保持不变;交叉任职,是指统战部与统战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相互兼任;集中办公,是指办公地点集中在一起,工作统一部署、人员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是指统战工作由统战部统筹协调,一个口子向党委负责。
3.探索建立统战工作功能区,让基层统战工作“实”起来。不同地区统战资源不同、党委要求各异、工作力量有限,如果不顾实际满盘抓,结果只能是什么事都想干、什么事都干不好。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减负、加压两方面入手。减负,就是减去可干可不干的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压,就是重点工作重点安排、重点落实、重点考核。因此,建议探索建立基层统战工作功能区,即根据某一地区基层统战工作实际,明确一到两个领域作为工作重点,实现资源聚合、力量集中,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统战工作区域。确定统战工作功能区应考虑三方面因素:统战资源情况,党委政府要求,自身力量状况。
4.健全工作网络,让基层统战工作“连”起来。基层统战工作重在落实,如果没有乡、村两级支撑,就会出现“神经末梢梗阻”现象,传递不下去,反馈不上来。当前,需重点健全两级网络:一是乡镇(街道)统战工作网络,主要是配齐统战委员和统战专干;二是乡村统战工作网络,主要是推动配备乡村统战信息员。
5.充实干部队伍,让基层统战工作“活”起来。一是任务重、人手缺的地方,要充实工作力量;二是要加强干部流动,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优化干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防止统战部成为“养老部”、“退休中转站”;三是要注重表彰激励。
6.创造必要条件,让基层统战工作“转”起来。目前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仍是制约许多地方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因素。要把基层统战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置必要的专项工作经费,改善基层统战部门工作条件,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基层统战部门加大帮扶力度。(中央统战部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