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辉煌巨变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来源: 咸宁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19-12-27
发布时间::2019-12-27
来源:咸宁市统计局
【字体:

建国70年以来,我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9.6:3.6:16.8,经济总量以农业为主,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我市的经济结构从最初的“一三二”到1999年的“二三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我市的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总量实现跨越,实力显著增强

1.服务业总量迅速壮大。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建国初期的0.2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12.71亿元,总量以年均7.88亿元的规模快速扩张。1993年突破10亿元,2008年突破100亿元,随后每三年突破一个百亿元级数,2011年突破200亿,2014年突破300亿,2018年突破500亿,总量增长实现大跨越。

2.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咸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国初期咸宁三次产业构成比为79.6:3.6:16.8,到1999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0.8:36.7:32.5,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到32.5%,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打破了“一三二”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到2018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3.7:48.7:37.6,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3.服务业法人单位数日益增长。建国初期,服务业单位基本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也日益增长。我市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从2005年的4195个增加到2018年的17293个,平均每年增加1000个左右。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的快速增长,优化了市场主体结构,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

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建国初期,我市服务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对当年GDP贡献率仅为18.6%,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企业、居民、政府等各部门对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1世纪初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6.4%,提升了17.8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2018年达到53.8%。

2.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建国初期,工业、农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仅为13.6%。改革开放后,在城镇化建设带动下,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和新增劳动力进入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员连年增长。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转移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201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1.9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9.8%,成为我市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3.服务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后,一系列助推服务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私人办企业难度,财税体制改革减少了服务业企业税收负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掀起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潮,“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2018年,服务业登记注册主体16.26万家,服务业登记注册主体占全部市场登记主体的比重达82.1%;服务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5.9%,高于第二产业3.3个百分点,占到税收收入总量的50.7%,高于第二产业1.8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1.服务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一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在服务业中快速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放宽金融业等行业市场准入和限制,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服务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数量占比达89%,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占比分别达60%和77.5%;国有控股的单位数量占比不足10%,营业收入占比只有16%。

2.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服务业部门构成简单,内容及形式比较单一。1952年服务业行业由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构成服务业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分别为16.8%、6.7%和8.1%,总和超过GDP量的三分之一。经过70年建设,公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逐步发展壮大,交通网络综合交通更为便利,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等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贯穿我市,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6052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15605公里。

3.通信网络安全畅通。建国初期,邮政通信业务多以传统的寄件或电话传送信息,寄件的过程路途遥远,时间漫长,固定电话普及率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9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只有1.92万元,1978年为313万元,2018年达3.47元。固定电话用户数从1949年的52户,到1978年的5432户,增长到2018年的15.5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从1992年的2.85万户增长到2018年的231.83万户。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邮政通信业务不仅仅只是传送信息,更是助推新经济、新产业高速增长的重要推手。

四、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

1.金融业实现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的金融业伴随经济建设而快速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金融存贷款快速增长,金融业总量迅速攀升。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99.10亿元,是2000年的20.8倍,各项贷款余额960.96亿元,是2000年的13.7倍 ,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25.52亿元,是2000年的21倍。

2.互联网行业跃入高速增长期。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与国民经济各行业融合发展态势正在加速成形,互联网开始迅速渗透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互联网上网人数大幅攀升。2018年底,我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76.2万户,移动宽带用户155.5万户,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18.7%,高于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3.9个百分点。

3.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1%,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幸福产业”助推美好生活。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2018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40个、床位14657张,分别是1949年的4.7倍和488倍;2018年全市用于群众文化事业的支出1.91亿元,是2008年的4.4倍。近年来,我市把旅游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旅游接待人数67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2亿元,90年代初期的97倍和428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8个,一批批宁静、和谐、美丽的优质生态旅游产品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