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基层统战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 通山县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 2025-08-27
发布时间::2025-08-27
来源:通山县委统战部
【字体:

近年来,通山县委统战部创新实施“引凤筑巢”工程,以“乡情”为纽带、以“统战”为平台、以“服务”为保障、以“发展”为目标,精准引导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一、请老乡、建家乡,构建“同心引凤”新机制

一是高位推动,凝聚共识。将引导楚商楚才返乡创业纳入通山县乡村振兴和统战工作重点,建立由统战部牵头,组织、人社、招商、农业农村、工商联等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精准画像,动态建库。创新构建“人才信息库”。依托异地商会、乡村组织、亲属网络等渠道,重点摸排在外通山籍民营企业家、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等群体信息。同步建立“返乡创业意愿清单”和“统战特色扶持政策清单”,实现人才信息、创业意向、政策供给“三精准”,确保“引才有方向、对接有目标、服务有对象”。三是政策赋能,厚植沃土。突出对统战成员的政策倾斜支持。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返乡人才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协调探索免除反担保。联合打造“县有统战特色园区(楚商创业园/同心园)、乡镇有统战服务基地、村有统战联络点”三级创业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返乡创业统战服务体系”,创新“统战首护人”制度,由统战干部、商会负责人、新联会骨干等担任,为楚商楚才提供“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服务上门”的转变。

二、抓治理、聚人心,共绘“同心振兴”新图景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同心根基。主动邀请返乡的楚商楚才参加各级统战培训、国情考察、协商议政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召开乡情恳谈会、政策宣讲会、产业发展论坛等15次,共话家乡发展蓝图,构建起信息联通、资源共享的“直通车”。二是搭建参与平台,赋能基层治理。将优秀返乡能人吸纳进统战团体,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组织力。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有影响力、有奉献精神的统战成员担任村级发展顾问、乡风文明指导员、产业联盟带头人等,引导他们在产业发展规划、矛盾纠纷调解、公益慈善事业、弘扬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三是凝聚统战力量,涵养文明乡风。深入挖掘宣传返乡能人创业带富、反哺桑梓的感人事迹,在县级新媒体平台、统战微信公众号等开设专栏,引导更多楚商楚才参与捐资助学、扶危济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公益事业。在中山市创业的爱心企业家卢月松,每年组织在粤通山籍人才及中山市爱心人士回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近5年筹集资金共63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孤儿260余人。

三、抓产业、固实力,搭建“楚商建功”大舞台

一是赋能现代农业升级。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通过异地商会、知联会、新联会等组织平台吸引人才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县新联会会长王清返乡投资建成咸宁首条年加工鲜果3000吨冻干生产线,打造年产值7500万元的枇杷、黄精产业链,并建立辐射全县的电商基地,带动农户增收。县自由职业人员联谊会副会长阮长辉利用直播销售腊肉,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产品畅销海内外,成为传播通山味道的文化名片。二是激活文旅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统战成员发挥自身优势,投资文旅项目,通过合作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推动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返乡人才黄早恩投资1500万元,将荒坡打造成网红民宿“林上美宿”,累计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带动10余户村民就近就业。县新联会会员谭英,依托家乡优良生态发展梅花鹿特色养殖,延伸开发出3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构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50余户合作种植,推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万元提升至5万元,并逐步形成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产业模式,有效盘活资源,助力农旅深度融合。三是引领“通山智造”崛起。全面摸排高学历返乡创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民营企业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输血”“造血”。党外知识分子严春泉返乡创立实验室设备公司,吸纳72名本地技术人才在家门口就业,凭借创新技术,3个月实现月产值破400万元,成功推动企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跃升。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