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登堂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突出问题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的关心和关注,部领导对此提案高度重视,明确了分管领导,安排专人办理,确保提案办理工作顺利完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将民营企业发展工作始终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各有关部门立足职能,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由于内外因素的交结,民营企业的有些问题仍然存在也将始终存在,对此我们也认识到存在问题的影响,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希望将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解决的更好。2022年5月,我部积极与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等15家单位进行了沟通联系,将会办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关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是建立多样化融资渠道。创新实施“项目贷”,依托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针对近三年下达过中央、省预算内资金支持,或被列为省市级重点,以及获批政府扶持性资金的在建项目进行信用评级,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371个项目的信用评级,发放“项目贷”贷款360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广排污质押贷款、“动产+收益权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精特新”科技信用贷款等融资模式,缓解企业因缺乏不动产抵押难以获得贷款的难题。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加市担保集团注册资本金2亿元,市本级补充担保风险代偿基金140万元、补贴企业融资担保费709万元。
二是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力度。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将诚信企业名单推送至人行和金融局,将其列入金融重点保障名单,已对506家诚信企业发放贷款超3.78亿元。推动咸融通平台与信易贷平台端口对接与信息数据回传,现已归集社保、公积金等15个部门100多项涉企信用信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入驻“信易贷”平台,发布金融产品,及时与发布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对接,提高信用信息运用效率,为抵押品不足信用状况优异的民营企业客户发放贷款,提供精准支持。
三是持续巩固减费让利成果。进一步引导各金融机构巩固减费让利成果,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合理控制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成本。禁止收取贷款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定期通报各银行机构普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重点约谈贷款利率指标未达标的机构,采取监管措施整改落实。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减费降负,将担保费用降低至1%以下,全年减免企业担保费超960万元。
二、关于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的问题
一是搭建招聘平台,引进优秀人才。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发布各类就业岗位8.5万个次,促进劳动者实现就业1.9万人。组织百家企事业单位、征集千个优质岗位,赴省内“双一流”高校开展招聘,并给予优秀人才政府专项津贴和科研资助项目。
二是提供优惠政策,培育优秀人才。进驻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就业人才,按照每平米10元,每月不超过600元的场地租金和每月不超过100元水电补贴。对在基地内创业一年以上失败且未再就业,并已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人员给予一定社保补贴。对返乡创业实体在我市返乡创业园区内发生的场租、水电费,给予不超过当年实际费用50%、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补贴,补贴时间不超过3年。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对符合创业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给予每人800-1200元的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
三立足本地高校,共享优秀人才。组织本地高校博士教授深、优秀科技工作者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进一步推动百名教授走咸宁、百名博士进企业、百名高管进课堂实践活动。2021年湖北科技学院6人获批湖北省科技副总,9人获批咸宁市科技副总,为企业转型发展出谋划策。并聘请了3名产业教授,与企业共享人才红利。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落实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本地培养、本地实习、本地就业”合作,为咸宁敏能汽车零部件、华宁防腐有限公司等企业培养了机械、电子类等专业学生超300人。
三、关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问题
(一)高位谋划,保障民营企业合理需求。一是搭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平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听取民营企业反映问题、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两办”、市委统战部等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合力督查推进问题落实解决。创新建立“督、报、评、销”模式,实施专项督查联络员制度、反映问题落实解决情况月报制度、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反映问题销号验收等一系列制度,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目前已帮助285家规上企业,解决各类要素服务问题360个。二是印发《关于开展“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的通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别安排市、县两级党员干部逐一上门实地走访辖区内的市场主体,将将咸宁市区范围内的27851户市场主体分解到市直4997名党员干部,靠前服务,为小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022年1-5月已为市直1500户小微企业退税超1亿元,全年预计总退税金额超5亿元,目前该活动正在有序进行中。
(二)强化服务,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一是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将市直各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实行市场主体准入“一次办、一窗办、掌上办、就近办”,让市场主体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二是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在全省企业开办“210”标准基础上创新推行企业开办“1050”标准(1个环节:一窗申请,0.5天办结,零费用),实行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社保登记同步办理。三是组织参加全国消费促进月、商务系统消费促进活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激活我市消费潜能。聚焦重点领域和热点消费,组织购物节、咸宁优品、广交会、展销会等多动,实现成交额超2亿元。四是开辟《营商之声-我为企业解难题》栏目,以“聆听企业声音、解决企业难题、展示部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通过深入企业采访、跟踪报道各相关部门如何为企业解难题的过程和成效的方式,将咸宁市“面对面、解难题”等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过程予以公开,该栏目每周播出一期,每期3-5分钟,全年制作播出50期左右,目前已连续播出15期,深受非公经济界好评。
(三)去陈培新,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公布的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落后工艺设备,加强督办、检查,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落后产能。开展“打非治违”行动,突出对落后产能的资源型企业、高利行业、流通领域的经济处罚,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采取强制手段停止生产。目前,全市无一处煤矿开采,无一家爆竹生产企业,关停13家不具备安全条件且污染生态环境的化工企业。二是出台《咸宁市“133”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咸宁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等科技创新政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咸宁特色产业组建产业研究院和创新产业联盟,实现技术共享,推动产业升级。2021年拥有国家级创新行产业集群1个,市级及以上技术创新平台403家,在孵科技型创业企业总数超过780家。四是落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补,纳入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支持范围,已组织超25家企业参与申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309户高新技术资质企业合计享受政策资金10亿元。五是争取省级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督促各县市区按照上级要求落实配套技改资金,整合形成市县两级“资金池”4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以技改赋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以上为对您提案内有关问题、建议的回复,如有不周之处,万望见谅。希望您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我市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更多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不胜感谢。
主管领导:廖 森 联系电话:0715-8126677
经办人姓名:黄 俊 联系电话:0715-8126673
邮政编码:437100